按照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工作部署要求,6月4日下午,外联处、校友会及教育基金会党支部开展“新时代如何将校友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学习讨论。活动由党支部书记赵喜玲主持。
大家围绕韩宪洲书记在5月19日机关党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上的报告,结合目前开展的工作,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
邵丽丽首先分享了学习韩书记报告的体会。她谈到,“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注重“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邵丽丽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与大家分享了对 “教育者先受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解。她谈到,我们将不断丰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好地发挥校友作用,讲好首经贸故事。她同时提到,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挖掘亮点、凝练特色、扩大宣传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赵喜玲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她谈到,我们的工作始终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致力于服务首都北京和国家社会发展。同时,校友身上秉承的“崇德尚能 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引领着师生的价值追求,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她强调,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点,我们自身要坚持 “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校友身上传承的首经贸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深入思考,积极拓展平台,实现校友资源与思政育人的有效对接,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形成系统的、可供借鉴的成果。
冯培就课程思政“怎么看”和“怎么办”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他强调,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概念提出的背景。冯培就如何以校友资源为着力点,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课程思政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是要精准把握学生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充分运用校友资源,为全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提供生动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案例,在“有形的课程”中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二是以目前开展的工作为切入点,通过校友自身经历的分享和互动解决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在“无形的课堂”中创造价值。他谈到,我们要注重将现有育人工作进行总结凝练,通过“行走的课堂”覆盖既有课堂教学不能全部解决的问题,实现日常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参加讨论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纷纷表示,要结合本职工作岗位,继续找准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挖掘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的育人元素,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