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在党员中开展“四史”教育,让广大党员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汲取历史中的经验智慧与精神力量,提升党员修养,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党支部精心策划了“探寻非遗 以史鉴今”为主题的“四史”学习专题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党员素养
为做好本次教育活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党支部委员会认真分析了党员现状,确定了理论学习先导,实践活动并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方向,将当前理论时政热点、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文化以及各自业务工作作为理论学习的主攻方向,并为支部党员遴选了书目,供党员结合自身学习情况选取适合的内容。
临近年末,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党支部面临部门工作压力大,党员集中学习时间难以协调的现实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支部委员会提出集中学习与分组学习的工作方案,让支部党员根据各自科室工作安排情况,结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围绕近期阅读书目以及工作感触做简短专题分享,用人员组成的碎片化保证了学习时间的整体性,确保了学习效果。
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党员干部对“四史”的认识,夯实了支部成员的理论功底,深化大家对初心使命的理解。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有力提升了支部成员的职业素养。
探寻非遗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寻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责任。12月4日,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党支部前往北京恭王府参观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西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本次非遗展以“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为创意主线,全面展示西宁贤孝、青海花儿、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湟中农民画、河湟皮影、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河湟刺绣、宗喀唐卡等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全面展现西宁市非遗保护工作在河湟文化的时代风采,以及近年来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河湟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支部党员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非遗项目的工艺技法和文化传承,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非遗传承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所感染。
通过参观非遗文化展,大家近距离领略到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充分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发展成就,进一步滋养了党员干部文化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开展廉政党课 筑牢廉政底线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文化修养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滋养党员党性修养。“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它见证了清王朝鼎盛直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于2015年7月正式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之一。由于恭王府功能特殊性,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党支部在推动党员“四史”教育的同时,明确将党风廉政建设列入活动目标,在完成预定参观内容后,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商筱辉在现场为全体党员讲授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政专题党课。
党课的授课地点选在了恭王府曾经的主人——和珅藏匿财物的房屋前。商筱辉通过回顾和珅从幼年困顿,求学,到逾制,贪腐,最后身败名裂的全过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的系列讲话内容就“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做了生动的阐释解读。她在讲授过程中还提到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出版故事,号召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建设,表里如一,廉洁自律,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恪尽职守。
通过聆听党课,支部成员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开展“四史”学习主题活动,支部成员表示不仅深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党的意识,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也在加强“四史”的学习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